免费咨询热线
020-88888888中国绿色时报9月29日报道走进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县的一块退耕地,一排排高而直的橡胶树挺拔昂扬,一直延伸向远方,形成了一道绿色的天际线。耳边还传来胶农的欢声笑语,一派和谐喜人的景象。白沙黎族自治县自2002年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,大力发展林业特色产业,实现了生态和经济共同发展的目标。
统筹建设规划整体推进实施白沙黎族自治县处于海南岛中部山区,是海南母亲河南渡江的发源地,也是海南省最大的水库松涛水库的主要集水区,在海南中部地区有重要的生态地位,但经济一直处于落后状态,是海南5个国定贫困县之一。2002年,白沙启动了退耕还林工程,县委、县政府紧紧围绕生态县建设的总体要求,围绕生态改善、农民增收、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的发展思路,对全县的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进行全面规划,确定了具有当地特色的橡胶、槟榔、马占相思、竹子等作为退耕还林主要造林树种,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、一任接着一任干,努力实现生态改善与经济发展的奋斗目标。截至2009年底,全县累计完成退耕还林工程造林12.95万亩,其中,退耕地造林2.54万亩,荒山荒地造林8.41万亩,封山育林2万亩,完成量占计划任务的100%,造林成活率达到96%,林木保存率超过91%。
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工程,白沙县的生态环境明显改善,林地面积从2001年的224.3万亩增长到2009年的264.1万亩;森林覆盖率从2001年的70.6%上升为2009年的83.1%。凸显热带特色加快致富步伐白沙县依托退耕还林工程,按照因地制宜、适地适树的原则加速橡胶、浆纸林、槟榔、竹子等产业的发展,走出了一条具有热带特色的产业化发展道路。发展橡胶产业。白沙县在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过程中种植橡胶树3.4万亩。
2009年,全县橡胶干胶产量1万多吨,同比增长10.4%,橡胶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41%,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。打安镇地宝村有农户102户人,共有橡胶面积869亩,开割面积720亩,年干胶产量115吨,人均年收入3034元,其中橡胶收入占81.7%。
地宝村村民符焕明2003年退耕还林种植橡胶20亩,每年领取补助4600元,他利用退耕还林补助资金逐年扩大橡胶种植面积,目前橡胶种植面积达到140亩,已开割35亩,年产值近10万元。发展浆纸林产业。白沙县退耕还林种植马占相思2.7万亩、桉树1.5万亩,建立了3000亩马占相思、3500亩桉树等速生丰产林示范基地,无偿向农民提供优质苗木,并在造林、抚育管理等方面给予技术指导,极大地调动了周边农民植树造林的积极性,有效地推进浆纸林产业的发展。
白沙县的速生丰产林每年每亩产生经济价值400元,8年后进入采伐期每亩可收入3200元,要想富,先种树已成为白沙县农民的共识。发展槟榔、竹子产业。白沙县退耕还林种植槟榔1932亩、竹子2675亩。
目前,全县槟榔种植面积已有3.6万亩,竹子种植面积8万亩,农民的林业收益逐年增长。如牙叉镇九架村的村民在2002年和2003年,利用政府补贴资金在低产低效的土地上种植槟榔近千亩,如今,当年种植的槟榔已进入挂果收益期,经济效益十分可观。
特别是村民符育壮一家,种植槟榔近200亩,每年有近6万元的收入,盖起了小洋楼,彻底告别了贫穷落后的日子,符育壮感激地说:党的退耕还林政策好,没有退耕还林就没有我今天的幸福生活。在槟榔价好的年景,年收入20万元也不稀奇。
七坊镇保优村积极进行退耕还竹,目前全村竹林面积达410亩,户均有竹林10亩以上,已投产竹林面积240亩,年产值34万元。保优村还自发成立了竹子经营合作协会,采取公司加农户的形式,改变了过去销售原竹效益低下的局面,竹子产生的效益翻了一番。
调整产业结构拓宽致富渠道白沙县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中,注重农业产业的结构调整,使农业产业化经营有了突破性发展。改变了单一的生产模式。
退耕前,全县1.5万退耕农民几乎全部从事单一的农业生产。退耕后,60%的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,走向城镇从事二、三产业。牙叉镇九架村村民符育壮开办了一个年加工能力10万公斤的槟榔加工厂,收购附近村庄的槟榔进行加工,解决了15个农村富余劳动力,平均每人每月增收1200元。
七坊镇保优村种竹专业户陈亚也种植竹子47亩,销售原竹的年收入不到2万元。随着竹材采伐量的增加,他将竹材加工后再销售,竹产品销售年收入增加到3万多元。陈亚高兴地说:以前光知道种竹砍竹卖,没想过自己也能搞加工。
现在好了,简单的加工仅是利用了空闲时间,就能让收入增加一半。牙叉镇坡类二队村民符亚联家有7口人,过去全家人辛苦劳动也很难摆脱贫困的局面。2003年,符亚联家退耕还林种植橡胶15亩,有了退耕还林补助资金,解决了吃饭问题。
符亚联对家庭劳动力进行重新分工:老两口管理种植,大儿子前往海口市打工,小儿子开车跑运输,儿媳妇们在家里养猪和鸡、鸭,家庭生活由此过得红红火火。2009年他家盖起了两层的小洋楼。引进加工厂,完善生态工业链。
白沙县依托森林资源优势,积极引进资金建设松脂加工厂、高密度纤维板厂、竹笋加工厂。目前,年产松香3万吨的高标准松脂加工厂已于2010年4月底竣工。高密度纤维板厂、竹笋加工厂已签订框架协议,各项工作正在扎实推进。
项目建成后,可解决富余劳动力550人,每年增加劳务费726万元,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。全县初步形成了橡胶、木材、松脂、竹制品等独特的林产品加工的产业群,增加了农产品附加值,为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创造了有利条件。
本文来源:太阳集团8722网站-www.nbdczx.cn
Copyright © 2005-2023 www.nbdczx.cn. 太阳集团8722网站科技 版权所有 备案号:ICP备84848771号-2